中國有關部門近日出臺新規,要求在預計今年七月實施的全國統一記者職業資格考試中,”深入貫徹”習近平思想,以及落實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等。有評論認爲,此舉赤裸裸摧毀新聞自由,中國媒體已完全成爲黨的宣傳機器。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去年12月30日發佈通知,今年7月將實施“新聞記者職業資格考試辦法”和“新聞記者職業資格考試實施細則”。該通知第一條規定,“爲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的要求,加強新聞採編隊伍管理。”
該“辦法”指出,新聞記者職業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一考試製度,新聞編採人員必須參加考試,合格才獲發記者證;考評其是否具備從事新聞採編所必需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
報考記者必須擁護共產黨 學習宣傳習思想
和民主國家追求媒體是監督政府第四權、新聞自由是記者天職背道而馳的是,該“辦法”指出,報考者必須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
中國政府核發的新聞記者證每5年換髮一次,每年驗覈一次,沒通過就撤銷。七種情形的人員則被禁止報考,包括受過刑事處罰的;被開除公職的;受黨紀、政務處分期限未滿的;被列入新聞採編不良記錄並在限業期限內的;僞造學歷、工作資歷證明等。
有不具名中國前記者告訴自由亞洲電臺,過去換證時須通過小規模考試,考的都是政治爲主,不是新聞內容,新法基本上是培訓記者怎麼說謊。
前中國媒體記者:新法是培訓記者怎麼說謊
該名前中國記者說:“改成全國統一考試,管控力度應是空前高漲。新聞媒體是受打壓最嚴重的階層,不準說話、不準亂說話、不準說真話、不準說自己要說的話。當年還懷抱無冕之王的理想,到最後變成太監,新聞從業人員的悲哀,未來會更坎坷。我估計跟律師一樣,動不動給你吊照。”
自由亞洲電臺採訪到另一位曾在中國報道的不具名臺灣記者表示,民主國家有志從事記者工作者只要向媒體應徵或參加其考試,獲錄取即核發記者證。臺灣相關政府機關根據媒體聘僱證明,即核發記者採訪證。他曾和中國記者談及此事,對方卻支持政府考試能識別真假記者。
該不具名臺灣記者說:“不考外媒,只考自己國家的記者,這反映這個國家在管控尤其跟意識型態相關的東西和很多的習慣,他們自己的記者可能也不覺得有什麼,可能很正常。對他們來說,加上有些人覺得可以防止假記者。但我的疑問是,你憑這考試不一定能防得了,他還能僞造記者證。”
具中國採訪經驗臺灣記者:中國“審批”作法擴及各領域
該記者分析,中國政府對很多事情認爲要有門檻、要把關和權力掌控的空間:“在很多國家,記者、媒體自由、輿論自由是連在一起。我們比較不可能去管控這塊,因爲誰來決定要考什麼?什麼叫做可以?這可能會很爭議。但是在那個國家,他們不覺得這是有問題的。”

北京時事評論人士華頗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記者證向來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統一發放,報社沒有權利爲記者發證,且國家對每個新聞單位的記者名額有限定,多的不給發。五年一次考覈,如果犯了錯、不符合黨的方針政策,就剝奪了。
對新規有關的全國統一考試,華頗說:“是一種加強吧,對於記者,恐怕思想意識更要加強,不能打擦邊球了。只能說這點,再多也不好說了。”
滯臺中國異議人士龔與劍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分析,中國所有政府部門都姓“黨”,特別是習近平講究“鬥爭”,走毛澤東文革時期的回頭路,當局以考試核證一把抓,掌握生殺大權作統治手段。
滯臺異見人士:胡溫時代還有“異地監督”縫隙
龔與劍曾因聲援六四被判反革命罪送勞教,出獄後被派作合同制消防員進行維穩。他提到親身經歷,2009年地方黨報記者發了一篇批評消防部門因延遲到火場,導致火勢蔓延百姓受災。消防領導看到新聞見報,當天馬上發公函給報社和宣傳部門,對記者進行指責。該報社被要求更新稿件,記者被要求到消防單位道歉,還被扣薪、降級,受到嚴厲處分。
龔與劍說:“在一黨專制下沒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在中國,有良知的記者混不下去的,最後記者變成所謂‘黨的一條狗’,黨指到那記者就咬到那,就好像胡錫進接盤子一樣。”
龔與劍感嘆,中央嚴管媒體下,記者只報導所謂“正能量”,胡溫時代雖是“鐵屋子”,總還有一點點“負能量”存在的縫隙。當時流行“異地監督”,例如湖南的媒體去寫廣東發生的事,廣東記者寫廣西的事,廣西的寫西藏、西藏的寫湖南等,當時這怪現象就是,當地媒體對當地政府一片叫好,外地媒體反而會去寫其他地方陰暗不公的事。
他舉例,湖南曾發生年輕女教師和男公務員談戀愛後死去。死者父母認爲女兒遭強姦後被殺害,一直保存屍體不下葬。當時湖南的媒體都不敢報 ,最後是廣東的媒體刊出。
龔與劍提到,敢寫黑暗不公問題的媒體,如《南方週末》、《炎黃春秋》等,在2015年前後被整肅光了,敢接受外媒採訪的中國維權人士如歐彪峯、謝陽等,很多也已被關進牢裏。
記者:夏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