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十月革命(魏京生)
列寧在十月革命。(檔案資料照)
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週年。但是被十月革命影響最大的俄國和中國,都很低調,沒有過去那種官方的紀念活動。社會上的反應也很冷淡。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紀念這場革命。這是為了記住它帶給整個世界的災難和教訓。
什麼是十月革命?很多中國的朋友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也就是中共的報章雜誌經常誤導的說法: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統治。實際上沙皇的俄國早在一九一七年的三月份,也就是俄國曆法的二月份就被推翻了。那是被以社會革命黨為首的各個民主勢力發動的二月革命推翻的,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其中並沒有發揮重要的作用。
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宗旨是要建立所謂的無產階級專政和共產社會,而不是民主政治。所以他們對剛建立的克倫斯基民主政府持有敵對的態度。這對當時的德國是一個機會。因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正處於劣勢,希望俄國能退出戰爭。於是德國給了列寧一筆相當於現在幾十億美元的巨款,幫助他推翻了剛剛建立的脆弱的克倫斯基政府,並與德國簽訂了合約。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間諜案,沒有之一。
德國本來的想法是,這種不切實際的革命,必然造成俄國的混亂和倒退,以至於國力虛弱。等到德國在戰爭中取勝,再回過頭來收拾俄國還來得及。這個計劃的前半部分成功了,十月革命後的俄國確實陷入了嚴重的內戰,因為革命的目標不符合人民的願望和發展的需要,而是一種倒退。在很多年時間裡,俄國都陷入了貧困之中。
遺憾的是計劃的後半部分沒有實現。原因很簡單,德國戰敗了,不可能來收拾虛弱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戰勝國們也沒興趣來收拾布爾什維克這個惡魔,甚至不認為這是個惡魔,最多認為那是俄國人民的惡魔,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
於是共產主義的新的變種布爾什維克主義,就有了機會依靠殘酷的鎮壓鞏固了統治,逐漸完善了他們的專制政治體系,和配套的經濟體系。並且積極參與到世界各國的社會變革之中,為建立新的專制政權尋找機會。另一個共產主義大國中國,就是在那個時候逐漸落入了布爾什維克的陷阱。
共產主義農奴制顯然不適合社會的全面發展,但卻並不排斥工業生產。這個特點早就在中國古代就已經被證明了。中國古代就是典型的以專制政治統治工業的製度。它的官營工商業曾經極度發達並領先於世界,這給了深受東方制度影響的俄國人極大的啟發,創造了西方人不太理解的共產主義新變種。
這個體制在蘇聯很成功,迅速發展的工業使得蘇聯迅速強大起來,熬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遭遇的滅頂之災。並在那之後幫助中國的布爾什維克奪取了政權。同時因為西方的綏靖政策擴展到東歐國家。使得世界局勢進入到所謂的冷戰。
跛腳發展工業的模式在冷戰競爭中輸給了西方民主制度;布爾什維克的專政以剝奪人權為前提,難以被早已習慣於自由人身份的中國社會所接受。中國社會對低人權的共產主義制度的反抗和經濟發展的遲滯,造成了中國的一系列政治反抗運動,並且影響了蘇聯和東歐,並導致布爾什維克制度的垮台。
但由於西方的綏靖政策,後共產主義的中國熬過了共產主義整體垮台的最佳時機,從而維持了鄧小平模式的新的變種,進入到自以為的習近平模式。這個模式想創造一個更新的布爾什維克制度的變種。但機會已經被前人用完了,它什麼時候崩潰,我們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十月革命在中國(魏京生)
正如毛澤東說過的那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說法通俗易懂,也是一個歷史的事實。當時的中國雖然推翻了皇權的專制統治,但並沒有建立起像樣的民主政府。
像許多落後國家一樣,它的精英階層正處在向西方列強學習的階段。西方的各種時髦的思潮,都在他們的探索和實驗的範圍內。剛剛建立的蘇聯,也在這個時候進入到中國人的探索範圍內。馬列主義就是在蘇聯成功的影響下,被一些年輕的社會精英推薦到中國人的視野裡來。最著名的刊物,就叫做“新青年”和“嚮導”。
馬列主義是在歐洲共產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世界大同和人類相親相愛不再互相競爭的理想,特別符合善良民眾的幻想。這也和中國傳統的世界大同思想大同小異,在中國的精英階層得到了普遍的認同。但其財產公有的觀念,顯然不符合中國大眾的認知。
有兩千多年市場經濟傳統的中國社會,財產私有被認為是天經地義。這個社會文化和脫離農奴制不久的俄國,有根本的區別。所以列寧和斯大林的推行世界革命的機構認為,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太可能建立蘇維埃政權。
反而是中國的民主革命正處在艱難掙扎之中,在外交上有機可乘。於是他們把支持中國國民黨建立所謂的資產階級政權作為了重點。在出錢、出槍、出顧問的同時,把剛剛建立不久的以知識分子為主的弱小的共產黨,編入到孫中山的國民黨隊伍中去,協助實現蘇聯的外交目標。
但這兩個政黨的政治目標有著根本的不同,國民黨以市場經濟為基本經濟制度,這和共產黨的財產公有製度有根本衝突。在掌握政權之前兩黨可以勉強合作,在掌握了一些政權之後,矛盾就變得越來越尖銳。很快就反目成仇,共產黨遭到了殘酷的鎮壓,並且沒有得到蘇聯的有效保護。
這時候共產黨內出現了一些另類的理論家,毛澤東是他們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城市工人階級的力量弱小,不足以發動俄國式的城市革命;倒是中國傳統的農民革命,是一條可行的路線。這可以保證革命者生存下去,藉以等待更好的時機。這就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
在這個階段,中國的共產黨也沒有得到他們蘇聯老大哥的幫助。但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環境,確實給農民造反的隊伍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使得這些共產主義的割據政權取代了正在被剿滅的軍閥,建立起強大的割據政權,成為了共產黨的主流。
在基本剿滅了軍閥政權之後,蔣介石把目光投向了共產黨的割據政權。而蘇聯撐腰的留洋派掌權的紅軍所採取的軍事策略,脫離了農民起義的千年經驗教訓,遭到了慘敗。共軍被趕出了根據地,流竄於西部和北部的荒涼地帶。但它也因此重新回到了農民起義的策略上來,苟延殘喘於西北最貧瘠的地區。這時候他們的蘇聯老大哥仍然維持著和當權者的友好關係,並沒有在實質上幫助他們的小兄弟。
是日本的侵華戰爭幫了共產黨的大忙,中共機智地抓住了一系列歷史機遇,使自己得到了合法地位,發展壯大割據政權及其軍隊。這才有了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和國民黨爭奪天下的資格。只是在這場爭奪開始後,蘇聯才修正了他們之前的理論,開始大力幫助中共,建立本來並沒有社會基礎的共產主義政權。
是歷史的錯誤或者機遇,使得十月革命的專制暴政擴展到了中國,也使得中國社會進入到令人難以接受的農奴制。這種歷史的倒退仍在繼續之中。人們等待著新的歷史機遇,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狀態。